欢迎来到时讯视界

时讯视界

日子节节高,新风徐徐来!看他们如何给兴宁新洲村施“蝶变魔力”...

时间:2024-05-19 06:24:57 出处:知识阅读(143)

“以前吃了上顿没下顿,自从有了帮扶措施,日节家庭收入翻了好几倍。节高AG超玩会”梅州日报记者蹲点报道组日前来到兴宁市径南镇新洲村精准扶贫对象蔡新华家中时,新风徐徐兴宁新洲这位皮肤黝黑的看们中年男子站在家门口热情地招呼着来客,激动地介绍起当地的村施新洲“何树排”品牌稻米产品和他自制的艾叶茶。说到如今的蝶变魔力生活变化,他言语之中洋溢着无法掩饰的日节自信。

“让贫困村农产品插上品牌的节高翅膀”是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帮助新洲村脱贫奔康的工作举措,蔡新华口中的新风徐徐兴宁新洲“何树排”品牌,就是看们新洲村申请的5个注册商标之一。一个曾经的村施省定贫困村,在过去的蝶变魔力4年里,迎来了“千年之变”,日节不仅成功摘掉贫困的节高帽子,村民人均纯收入更是达到17650元,昔日小山村在品牌化的绿色生态农产品产业发展道路上奋起腾飞。

乡村美:小山村破茧成蝶焕新颜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以前我们的村道太窄,行车时遇到对向来车根本无法避让,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始帮扶我们村时,首先就帮助我们拓宽了全村的村道。”进入新洲村,宽阔平坦的村道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忆起村民曾经“行路难”的问题,村党支部书记蓝志群依然记忆犹新。

在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帮扶下,全村的村道路拓宽了,曾经“行路难”的问题解决了。

沿道路行走,沿途的AG超玩会太阳能路灯和石凳依序排列、错落有致。“驻村工作队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村民集中反映村里没有路灯,我们就把新洲村路灯亮化工程列入年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计划。”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扶贫干部迟继功说,他们在全村共安装了300多盏路灯,不仅覆盖了村道和村民活动场所,就连上山的道路都被点亮,实现了家家户户门口有路灯,村民的安全感倍增。

梅州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柏明带领梅州日报记者蹲点报道组走进兴宁市径南镇新洲村了解扶贫工作情况。

每当夜幕降临,顺着路灯望去,扶贫干部发现,不少村民或站在石桥边纳凉,或坐在水泥条凳上休闲,或蹲在路灯下聊天。“当时我们想,如果有几张石头凳子摆在路边灯下,改善一下村容村貌,也方便群众,村民肯定很欢迎。”迟继功说。说干就干,扶贫干部不仅很快就为村里安装了30张石凳,还编写了30多条村民易于接受的宣传标语刻在石凳上,营造更加良好的村风民风。

沿道路行走,沿途的太阳能路灯和石凳依序排列、错落有致。

2016年下半年,精准扶贫工作刚启动,新洲村“两委”就向帮扶单位反映,原村综合服务楼是七十年代建的小学改造的,因墙体开裂漏雨,存在安全隐患,被鉴定为危楼。为改善新洲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党员学习阵地、群众的综合服务平台,原广州市工商局将新洲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列入重要攻坚帮扶项目,进行反复深入调研,决定让新洲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诞生就“合法化”。在旁人看来,这是一项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的任务,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张锦增与村党支部书记蓝志群却仅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成功申请了国土局的用地审批意见、财政局的预算审核、发改委的立项批复、住建局的城乡规划许可证,并通过招标流程公开公正确定了施工单位,成为兴宁市首家经过正式审批通过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门前的小广场,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门前的小广场,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在新建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内,崭新的新洲村村史馆成为了村民特别是外出乡贤了解家乡的一扇窗口。回忆起村史馆的建立,迟继功说,在帮扶过程中,发现新洲村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传统,他想到应该要有一个载体,让村民们唤起美好的回忆和向往,让子孙后代从旧家具、农具的沧桑演进中“记得住乡愁”,不忘新洲先辈们的奋斗历程。经过一系列思考,建立一个村史馆的念头在他心头萌动。

新洲村村史馆内,扶贫干部和村民正在摆放新洲农产品用来展示。

经过近半年的资料收集,一部近百页图文并茂的新洲村村史资料有了雏形。反复修改完善后,展现新洲村基本概貌、历史沿革、古色民居、居民风俗、红色记忆、特色产业等十三个专题的展板展示在人们面前,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成为一大特色。

产业旺:品牌化让农产品插翅远飞

“新洲村生态资源丰富,农特产品种类多、品质好,为什么会成为贫困村呢?症结是长期受限于缺乏资金技术、管理分散,没有以标准化商品的形式走向市场。”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新洲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张锦增准确地指出了该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问题所在。扶贫干部便为村里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决定以发展有机富硒茶叶、富硒水稻等富硒农产品系列为主的品牌化、产业化方向。

树龄高达60年左右的新洲绿茶茶田内,扶贫干部与村民正在采茶。

2017年,经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反复调研,最终选定并流转了荷树排与大锡坑两个自然村之间的100余亩山地,以及山下10余亩山塘,打造红盾生态产业基地。跟随着致富带头人戴勇平的脚步,梅州日报记者蹲点报道组来到这个基地,只见山上的富硒有机山茶和绿色果蔬长势喜人,山下水塘中鱼儿游动,大批鸡、鸭等家禽在塘边悠闲觅食。“以前这里是荒山,在这几年的经营下,变成了集有机山茶、富硒果蔬、休闲垂钓、登山游玩、采摘饮食一体化的生态乐园。”戴勇平说,基地从2017年开发以来,通过“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目前长效产业效益已初具规模,基地用工也以聘请贫困户为主,能为他们增加每天100元收入。

兴宁市径南镇新洲村红盾生态产业发展基地一景

“我们采用‘农户+合作社+产业带头人+品牌’的开发思路,确保村民、承包者、贫困户和村集体多方受益。”张锦增说,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新洲村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申请了“荷树排”“大锡坑”“大古岌”等五类5个注册商标,目前又正在追加申请四类4个注册商标,几乎涵盖了新洲富硒大米、新洲绿茶、单丛茶等系列富硒产品。“我们每年通过组织干部职工义买,带动消费扶贫,每年销售约30余万元的农产品。”张锦增说,随着新洲村农产品线下销售问题逐步解决,驻村工作队也有了更高的目标。“依靠电商可让新洲的品牌在更大层面进行推广,帮我们建立产业的长效帮扶良性机制。”张锦增说。经过几番努力,2018年10月,“何树排”新洲绿茶成功在京东商城上架销售,这让新洲村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又向前了一步。

扶贫工作队在宝山小学建设的100KW光伏发电站。

在宝山小学,空余闲置的屋顶铺满了太阳能电池板。据介绍,该村的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已达180Kw,预计每年可增收15万元左右。“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里还即将建设小锅米酒厂和茶叶加工厂,产业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稳。”蓝志群充满信心地说。

用真情:下足“绣花功”誓圆脱贫梦“

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需要我们有担当、有情怀,久久为功,下足绣花功。”张锦增说。2016年,张锦增带着原广州市工商局托付的重任,踏上了驻村工作的征程。1年后,年近退休的该局人事处调研员迟继功作为驻村干部,也被派往新洲村开展工作。这两位“有情怀”的扶贫干部,就这样与新洲村结下了浓浓亲情。

新洲村村委全貌

今年59岁的迟继功,在同事眼中是个以岗为家的“老黄牛”。初见这位头发微微泛白的干部时,如农民般朴素的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着特别的感情,总想着要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迟继功说,在援疆援藏的火红年代,他因为超出了年龄限制未能如愿。在第一、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中,也因年龄问题被挡在了门外。

2016年,原广州市工商局选拔驻村干部到新洲村,55岁的他成为该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联络员,直接负责与驻村干部张锦增联络。“张队孩子还小,有时几个星期回不了家,很难照顾家庭。二胎女儿出生时,他还在新洲村回广州的高速路上,后来更是顾不上照顾小孩就奔赴农村。”迟继功说,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急在心头。2017年,迟继功毫不犹豫地提出到新洲村开展驻村工作的申请。“一方面能分担张队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我毕生的愿望,我现在即将退休,但却依然不舍得离开这里。”迟继功说。

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人口,是张锦增的心愿。开展入户调查时,他发现村民姚碧珍长达17年没有入户,又是单亲家庭,膝下有一儿一女。如果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办任何事情都很困难,更谈不上精准帮扶。张锦增迅速联系到姚碧珍四川原籍的镇、村和公安部门,并自己拿出600元,支持姚碧珍回四川办理相关手续。当姚碧珍在径南镇派出所领取到户口本后,激动地送了一兜鸡蛋给“张队”,却被张锦增婉言谢绝了。

报道组走进兴宁市径南镇新洲村贫困户蔡新华家中了解扶贫工作情况。

“我每年都会从扶贫工作队手中领取一笔奖补金,2015年至今总共有4万多元,买了收割机、炒茶机等。”村民蔡新华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经过几年的勤劳经营,他已摇身变成种粮大户。他坦言,正因为有扶贫工作队的鼓励和帮扶,他才敢于在新的领域尝试,探索制作出了艾叶茶,在市场上卖出了好价钱。“迟处和张队经常说,看到帮扶政策落实了,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了,他们就开心了。”蔡新华感动地说,即使以后工作队回去了,他们还是新洲村的亲人,这份恩情大家都记在心上了。

记者手记

从原来基本靠财政拨款的村集体经济到现在34万元的创收;从省定贫困村到农产品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的先进村;从靠天吃饭勉强温饱的农民到拿工资、有技术的产业工人甚至致富带头人……业兴、村美、家富、人和,在这条品牌化的绿色生态农产品产业发展道路上,村民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正在用勤劳和智慧让这个小山村发生美丽蜕变。

新洲村李子园内,村民正在采摘李子,享受丰收的喜悦。

“不怕苦,不怕累,只要能为村里做点事。”扶贫干部就是用这样简单朴素的真心,打动着新洲村的村民。采访中,无论是老干部迟继功所说的“我对农村深怀感情,能让新洲村由贫困村变为先进村,就实现了我一生的愿望。”还是年轻党员张锦增“要在有限的驻村扶贫时间里,让新洲村的产业兴旺发展,帮助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要继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真正打造一批带不走、留得住、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项目,真正巩固新洲村的脱贫攻坚成效”的话语,都令人感动和敬佩。他们所做的工作是虚绩还是实绩,群众心中有一杆秤,一句“就算以后回去了,他们还是新洲的亲人”就是他们对扶贫干部最真实的评价。

本报记者:张柏明 曹优生 陈思杰

摄影记者:吴腾江

特约记者:黄佑鹏 钟思婷 刘海阳

视频剪辑:张贝婕

编辑:丘琼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